不要让无条件的爱成为内疚
来源:www.mlxbs.com 发布时间:2020/4/2 10:05:49
理解原生家庭有件事蛮重要的,那就是要看到真相的话,就不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去看。
带着理想化的色彩去看,可能是你的防御——就是害怕看到那些真实,所以你把真实的东西“理想化”了。
比如,父母对你所做的牺牲,究竟是爱,还是在满足他们自己?南阳少儿教育机构
判断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,就像说了一万遍的话一样,不要回报才是真正的爱。
恋人之间爱也是需要回报的,可是我们理想化地觉得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不要回报的,他们单纯的牺牲,无私的奉献,只为了让我们过上最好的生活。
如果真的是这样,那么在“无条件的爱里”你为什么会如此内疚?
你为什么那么害怕令父母失望?
为什么会觉得令父母不高兴的任何话语你都无法开口?
你为什么一旦对父母有了情绪你就会极度自责?
所以,很多原生家庭里,那些完美奉献的父母人设中,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牺牲和无条件的爱。
你能够不理想化的看到这一点,你就不会再被这种爱压得你喘不过气,你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内疚,也不再需要为了报恩而勉力活成你的父母想要的样子,这是好处。
坏处,也许就是你得放弃,你被他们无条件的爱着,你是他们世界绝对的中心,这样的一种幻想。
于是,你完成了与父母的分离,那么你可以比较坦荡的待在一个“普通人”的位置上,活你自己的。
也许你生活里有以下的场景:
小时候,家里穷,你吃着甜甜的苹果,妈妈不吃,妈妈看着你吃。那个时候的你,还不知道内疚这个词,你只知道,“我要听妈妈的话,做个好孩子,只做妈妈喜欢的事情,我要让妈妈快乐,因为妈妈好伟大”。
长大了,成家了,甚至你的孩子都很大了,苹果早就可以成筐的买了,而你发现,妈妈还是不吃,还是让你和你的孩子先吃。
这个时候,你体验到了内疚,你被这种感觉折磨,你发现,你无法表达和妈妈相左的意见,“因为妈妈好伟大,而我亏欠了她。”
你发现,你根本无法承受她的一点点失望。
你常常觉得愤怒,却不知道,愤怒从何而来。
如果你敢看见真实,你就再往前走一步。
你会看见,你愤怒于你不得不压抑你的自我,“因为我的内疚感,因为我欠她的,我就得活成她想要的样子,不能令她失望”;
而每当你希望妈妈不要来控制你的时候,每当你因为妈妈逾越你的自我边界而本能地暴跳的时候,你又愤怒于自己竟然如此冷酷忘恩负义,“妈妈为我做了这么多,但是我竟然对她不耐烦?”
你看见的真实就是——妈妈的这种行为,并没有令你舒服,而是让你无法表达自己,被内疚折磨,活在“亏欠者”的感觉里,始终被妈妈控制。
而妈妈获得了什么呢?
妈妈失去的是吃到好吃的苹果,但是妈妈获得了在心理层面莫大的满足——
我是一个比你的道德更高的人(我比所有人都高尚)
我是这个家庭最劳苦功高的人(所以我很重要)
我是一个付出者(所以你们欠我的)
我从不为自己要求什么(所以你们要自觉的符合我的期待,要不你们就太说不过去了)
……
通过这样一波操作,只要坚持少吃点好吃的,坚持不吃或者最后一个吃,吃剩的,就能够获得以上种种“优越的心理资源”,给自己带来“极为良好的自我感觉”,还为以后要求你的顺从,控制你的种种奠定了牢固的基础。
而那些话语,你应该也很熟悉吧。
“吃得太少了,你为什么不多吃点呢?”
“你这样真让妈妈担心,你怎么能这样做呢?”
“你把自己搞成这样对得起我吗?妈妈这么多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是为了你能过好啊!”
“妈妈为什么还不能说你两句啊?这个世界有比妈妈对你更好的人吗?”
有人跟我说,
「我实在受不了,我也不知道,为什么我爸妈一开口,我就要爆炸,也试过一起住的时候,狠狠吼了他们,之后又极度内疚,在心里骂自己没有良心,是个坏人。」
我说,
「你爆炸,是因为你愤怒。不是因为你坏。
你还算好的,有的人,连爆炸都不能,他们给自己下了禁令,绝对不可以对如此牺牲自我的父母不好,不可以在心里有不好的念头,于是他们在心里建了一座坟墓,埋葬那些自我的但是可能令父母不开心的感受,埋葬那些自己想要的但是父母不喜欢的选择,甚至可以说埋葬了父母不喜欢的人生,只为父母的幸福而活。」
为什么一味牺牲没有自我的父母会令一个孩子活得很不舒服?
因为这种关系,就是会让人不舒服。
但是父母停留在“我是完美父母”的人设里,并不想知道这一点。
毕竟,如果一个人“知道”了,我让别人不舒服了,那他(她)就没有办法再拿自己做的事情,当做获取回报的资本了。
这是大多数父母以内疚捆绑孩子的父母,不可能去意识到的真实。
很简单,对于独立的人格来说,只有平等的关系才能令彼此感受到自由。
什么是平等关系?
如果是根据数学的概念,那么在付出的层面,我们付出的一样多,我们在关系中得到的也对等,这就是平等。我们就像天秤,没有亏欠。
但是这个在实际操作里面,是无法去计算的。因为双方的行为和量化标准都不同。
那么在实际的生活中,什么是平等的不制造亏欠和内疚的自由关系呢?
——你的付出是你自己的选择,而不将付出当做控制我的工具,不以要求我的顺应作为回报。
那么你“独立而欣然地出于你的喜好”做出的付出,不会令我在关系中成为你的亏欠者,那么这样的关系,就是平等自由的。
我们在这样的关系里,就可以保持着一种独立完整的感觉,可以坦然地维护自己的界限。
现在你可以问问你自己,你的父母对你“无条件的爱”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关系?
很多人会发现,如果他们敢于放弃“无条件之爱”的理想化去发现的话,他们就会看见,自己的父母从一开始就在无意识的发展一种关系模式——
<付出>→<令你内疚>→<我可以控制你>→<你永远都不能抛弃我>这样一种关系。
以爱之名的牺牲和付出,将你牢牢的绑在自己的世界里,对于很多自我弱小匮乏,内心自卑,极度依赖他人的肯定认同的父母来说,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:
只有让孩子欠上自己一大笔债,并且不断将这个债加高,让孩子的内心亏欠感越强烈,自己才感觉到越安全,越重要。
而父母,并没有,在自己的意识中去意识到,这样一件事情。
但是,有个道理,小孩子都懂,那就是,如果你说你爱我,因此要为我付出,难道不是你提供给我我需要的吗?难道不是你以我喜欢的方式来令我快乐吗?否则你这样的爱,对我而言是什么呢?
以内疚控制子女的父母,当然,永远也不可能问自己这个小孩子都会提出怀疑的问题。
他们会简单地认为,我的一切付出,都是对你的绝对的爱。
那么这个模式,才可能一直这样进行下去。
我有一位来访者,最近也有这样的困扰,父母住进她的家里,会对她说出一些看上去没有什么,但其实充满控制的话语,她说哪怕父亲只是对她说,「你快点去吃饭啊」「你多吃一点啊」,她的内心都会有激烈的情绪。
我联想到了她告诉我小时候在家里,特别爱讲道理的严苛的父亲坐在饭桌,大家默默埋头吃饭的场景。
我对她说,你愤怒,因为现在的生活场景激活的就是你小时候的那些场景,在父母对你的好的外衣下,你就是一个不允许有自我的孩子,你必须遵守爸爸订立的一切对的标准。
你的愤怒那么多,是因为你小时候积累了太多愤怒无法表达。
她说,可是我现在表达了,我说了他几句,我就会极度内疚,觉得自己很坏,很糟糕。
所以,你看,父母并不知道,自己那些吃苦奉献继而将孩子推到亏欠者的位置,这样一种“爱”,并不能收获孩子的幸福快乐,他们收获的只是自己内心良好的感觉,可以坦然控制孩子的权力。
如果你也被这样的事情困扰,你可以看看下面这段话,可以在心里说给自己听。
“你的父母在你的家里,他们构建了一个世界,在他们构建的世界里,他们是两个绝对的好人、牺牲者和付出者,然后他们为你做一切的事情,然后跟你说你什么都不用做。”
“这样一来,在他们构建的世界里,你就被放在了一个不那么舒服的一个位置,因为这个位置是获得者、亏欠者、内疚者的位置。”
“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意识过,在这样的一个感觉里活着,其实你有多不舒服,他们构建了这个世界可以说,其实达到的目的是,让他们自己舒服,他们在牺牲者的感觉里活着,他们是有快感的,是直接获益者。”
也许你会问,为什么我的父母会这样做呢?为什么一定要活在牺牲者付出者可怜者的人设里呢?
因为,一个没有自我的人,怎么可能坦然去满足自己呢?
很多父母都是这个样子,他们因为过去的生活环境很差,养育环境很差,在原生家庭里没有得到什么爱的养育,再加上前几十年那种“我为人人”的文化影响,所以他们根本不能够真的承认“我”这样一个概念,也就是说「我不能为我而活,我也不能很正当的为我去满足我自己的需求」。
在他们那里,这些现在看来再自然不过的事情,都是不可以的。
因为父母在过去做孩子的时候,需求都没有被好好满足,很可能有了需求就会被训斥羞辱,所以「我如果要为我做点什么是很羞耻的」。
那么,「我怎么达到维护我这样一个自我的目的?」
结果就被压到潜意识的下面,我如果要让我自己感觉好一点,我就要绕一个很大的弯弯。
也就是说,这样的父母擅长的是,控制自己的子女来满足自己。而不会直接的去活自己的部分。
子女,因为被父母“无条件的爱过”,所以就被捆绑成了一个永远的内疚者。
永远不会离开父母(因为他们害怕被抛弃)
会满足父母的心愿(代替他们自己满足自己)
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(补偿他们未能活出的那个部分的遗憾)
所以,经过了这波操作,你的人生,几乎成为了父母满足自己缺失匮乏的工具。
你不属于你自己。
他们一直投射内疚给你,将你牢牢锁在他们的心里。将你的生命,当做他们生命的补偿,在你的生命里,构建他们自己未能实现的剧情,其实他们吞噬了你的人生,以爱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,你会那么愤怒,即使他们只是叫你加件衣服,多吃点饭。
因为的确他们还做了很多别的,要求了很多别的,获得了很多别的,只是,没有觉察,就没有人看见这种真实罢了。
好的父母,会目送孩子的离开。
从孩子出生开始,就需要知道,这个生命藉由自己而来,却并不属于自己。
这种爱,才叫做“不求回报无条件之爱”。
在这种爱里,父母才能“看到”孩子这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想要的是什么,而不是活在爱的感觉里,表面是满足孩子,实则在满足自己。
有位儿子正值青春期的妈妈是我的朋友,最近和我有这样一段微信对话。
这位朋友在孩子出生后,就辞去了工作,以孩子的一切为首,现在孩子已经升上了高中。
她发给我信息说,“我觉得我要对孩子放手一些了,以前孩子和我粘得太紧,当然我也粘他,现在他大了,他应该多点出去见人,交他的朋友,我打算假期跟他说,你别闷在家里,出去玩吧!”
我回复了这样的一段话:
“和他说多点出去玩吧,交朋友吧,这种推他出去的力量,也许是不够的,不如你自己去找到除了孩子之外,你最想做的事情。
去构建以你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,当你有了你自己的生活,你的孩子才能坦然地没有内疚地走向外面的世界。”
如果,你的父母还做不到构建自己的人生,做不到让你心无挂碍的去探索你的世界,那么即使怀有内疚感,也去开始你的旅程吧。
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,不管怎样,这生命都应该属于你自己的。
带着理想化的色彩去看,可能是你的防御——就是害怕看到那些真实,所以你把真实的东西“理想化”了。
判断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,就像说了一万遍的话一样,不要回报才是真正的爱。
恋人之间爱也是需要回报的,可是我们理想化地觉得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不要回报的,他们单纯的牺牲,无私的奉献,只为了让我们过上最好的生活。
如果真的是这样,那么在“无条件的爱里”你为什么会如此内疚?
你为什么那么害怕令父母失望?
为什么会觉得令父母不高兴的任何话语你都无法开口?
你为什么一旦对父母有了情绪你就会极度自责?
所以,很多原生家庭里,那些完美奉献的父母人设中,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牺牲和无条件的爱。
你能够不理想化的看到这一点,你就不会再被这种爱压得你喘不过气,你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内疚,也不再需要为了报恩而勉力活成你的父母想要的样子,这是好处。
坏处,也许就是你得放弃,你被他们无条件的爱着,你是他们世界绝对的中心,这样的一种幻想。
于是,你完成了与父母的分离,那么你可以比较坦荡的待在一个“普通人”的位置上,活你自己的。
也许你生活里有以下的场景:
小时候,家里穷,你吃着甜甜的苹果,妈妈不吃,妈妈看着你吃。那个时候的你,还不知道内疚这个词,你只知道,“我要听妈妈的话,做个好孩子,只做妈妈喜欢的事情,我要让妈妈快乐,因为妈妈好伟大”。
长大了,成家了,甚至你的孩子都很大了,苹果早就可以成筐的买了,而你发现,妈妈还是不吃,还是让你和你的孩子先吃。
这个时候,你体验到了内疚,你被这种感觉折磨,你发现,你无法表达和妈妈相左的意见,“因为妈妈好伟大,而我亏欠了她。”
你发现,你根本无法承受她的一点点失望。
你常常觉得愤怒,却不知道,愤怒从何而来。
如果你敢看见真实,你就再往前走一步。
你会看见,你愤怒于你不得不压抑你的自我,“因为我的内疚感,因为我欠她的,我就得活成她想要的样子,不能令她失望”;
而每当你希望妈妈不要来控制你的时候,每当你因为妈妈逾越你的自我边界而本能地暴跳的时候,你又愤怒于自己竟然如此冷酷忘恩负义,“妈妈为我做了这么多,但是我竟然对她不耐烦?”
你看见的真实就是——妈妈的这种行为,并没有令你舒服,而是让你无法表达自己,被内疚折磨,活在“亏欠者”的感觉里,始终被妈妈控制。
而妈妈获得了什么呢?
妈妈失去的是吃到好吃的苹果,但是妈妈获得了在心理层面莫大的满足——
我是一个比你的道德更高的人(我比所有人都高尚)
我是这个家庭最劳苦功高的人(所以我很重要)
我是一个付出者(所以你们欠我的)
我从不为自己要求什么(所以你们要自觉的符合我的期待,要不你们就太说不过去了)
……
通过这样一波操作,只要坚持少吃点好吃的,坚持不吃或者最后一个吃,吃剩的,就能够获得以上种种“优越的心理资源”,给自己带来“极为良好的自我感觉”,还为以后要求你的顺从,控制你的种种奠定了牢固的基础。
而那些话语,你应该也很熟悉吧。
“吃得太少了,你为什么不多吃点呢?”
“你这样真让妈妈担心,你怎么能这样做呢?”
“你把自己搞成这样对得起我吗?妈妈这么多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是为了你能过好啊!”
“妈妈为什么还不能说你两句啊?这个世界有比妈妈对你更好的人吗?”
有人跟我说,
「我实在受不了,我也不知道,为什么我爸妈一开口,我就要爆炸,也试过一起住的时候,狠狠吼了他们,之后又极度内疚,在心里骂自己没有良心,是个坏人。」
我说,
「你爆炸,是因为你愤怒。不是因为你坏。
你还算好的,有的人,连爆炸都不能,他们给自己下了禁令,绝对不可以对如此牺牲自我的父母不好,不可以在心里有不好的念头,于是他们在心里建了一座坟墓,埋葬那些自我的但是可能令父母不开心的感受,埋葬那些自己想要的但是父母不喜欢的选择,甚至可以说埋葬了父母不喜欢的人生,只为父母的幸福而活。」
为什么一味牺牲没有自我的父母会令一个孩子活得很不舒服?
因为这种关系,就是会让人不舒服。
但是父母停留在“我是完美父母”的人设里,并不想知道这一点。
毕竟,如果一个人“知道”了,我让别人不舒服了,那他(她)就没有办法再拿自己做的事情,当做获取回报的资本了。
这是大多数父母以内疚捆绑孩子的父母,不可能去意识到的真实。
很简单,对于独立的人格来说,只有平等的关系才能令彼此感受到自由。
什么是平等关系?
如果是根据数学的概念,那么在付出的层面,我们付出的一样多,我们在关系中得到的也对等,这就是平等。我们就像天秤,没有亏欠。
但是这个在实际操作里面,是无法去计算的。因为双方的行为和量化标准都不同。
那么在实际的生活中,什么是平等的不制造亏欠和内疚的自由关系呢?
——你的付出是你自己的选择,而不将付出当做控制我的工具,不以要求我的顺应作为回报。
那么你“独立而欣然地出于你的喜好”做出的付出,不会令我在关系中成为你的亏欠者,那么这样的关系,就是平等自由的。
我们在这样的关系里,就可以保持着一种独立完整的感觉,可以坦然地维护自己的界限。
现在你可以问问你自己,你的父母对你“无条件的爱”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关系?
很多人会发现,如果他们敢于放弃“无条件之爱”的理想化去发现的话,他们就会看见,自己的父母从一开始就在无意识的发展一种关系模式——
<付出>→<令你内疚>→<我可以控制你>→<你永远都不能抛弃我>这样一种关系。
以爱之名的牺牲和付出,将你牢牢的绑在自己的世界里,对于很多自我弱小匮乏,内心自卑,极度依赖他人的肯定认同的父母来说,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:
只有让孩子欠上自己一大笔债,并且不断将这个债加高,让孩子的内心亏欠感越强烈,自己才感觉到越安全,越重要。
而父母,并没有,在自己的意识中去意识到,这样一件事情。
但是,有个道理,小孩子都懂,那就是,如果你说你爱我,因此要为我付出,难道不是你提供给我我需要的吗?难道不是你以我喜欢的方式来令我快乐吗?否则你这样的爱,对我而言是什么呢?
以内疚控制子女的父母,当然,永远也不可能问自己这个小孩子都会提出怀疑的问题。
他们会简单地认为,我的一切付出,都是对你的绝对的爱。
那么这个模式,才可能一直这样进行下去。
我有一位来访者,最近也有这样的困扰,父母住进她的家里,会对她说出一些看上去没有什么,但其实充满控制的话语,她说哪怕父亲只是对她说,「你快点去吃饭啊」「你多吃一点啊」,她的内心都会有激烈的情绪。
我联想到了她告诉我小时候在家里,特别爱讲道理的严苛的父亲坐在饭桌,大家默默埋头吃饭的场景。
我对她说,你愤怒,因为现在的生活场景激活的就是你小时候的那些场景,在父母对你的好的外衣下,你就是一个不允许有自我的孩子,你必须遵守爸爸订立的一切对的标准。
你的愤怒那么多,是因为你小时候积累了太多愤怒无法表达。
她说,可是我现在表达了,我说了他几句,我就会极度内疚,觉得自己很坏,很糟糕。
所以,你看,父母并不知道,自己那些吃苦奉献继而将孩子推到亏欠者的位置,这样一种“爱”,并不能收获孩子的幸福快乐,他们收获的只是自己内心良好的感觉,可以坦然控制孩子的权力。
如果你也被这样的事情困扰,你可以看看下面这段话,可以在心里说给自己听。
“你的父母在你的家里,他们构建了一个世界,在他们构建的世界里,他们是两个绝对的好人、牺牲者和付出者,然后他们为你做一切的事情,然后跟你说你什么都不用做。”
“这样一来,在他们构建的世界里,你就被放在了一个不那么舒服的一个位置,因为这个位置是获得者、亏欠者、内疚者的位置。”
“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意识过,在这样的一个感觉里活着,其实你有多不舒服,他们构建了这个世界可以说,其实达到的目的是,让他们自己舒服,他们在牺牲者的感觉里活着,他们是有快感的,是直接获益者。”
也许你会问,为什么我的父母会这样做呢?为什么一定要活在牺牲者付出者可怜者的人设里呢?
因为,一个没有自我的人,怎么可能坦然去满足自己呢?
很多父母都是这个样子,他们因为过去的生活环境很差,养育环境很差,在原生家庭里没有得到什么爱的养育,再加上前几十年那种“我为人人”的文化影响,所以他们根本不能够真的承认“我”这样一个概念,也就是说「我不能为我而活,我也不能很正当的为我去满足我自己的需求」。
在他们那里,这些现在看来再自然不过的事情,都是不可以的。
因为父母在过去做孩子的时候,需求都没有被好好满足,很可能有了需求就会被训斥羞辱,所以「我如果要为我做点什么是很羞耻的」。
那么,「我怎么达到维护我这样一个自我的目的?」
结果就被压到潜意识的下面,我如果要让我自己感觉好一点,我就要绕一个很大的弯弯。
也就是说,这样的父母擅长的是,控制自己的子女来满足自己。而不会直接的去活自己的部分。
子女,因为被父母“无条件的爱过”,所以就被捆绑成了一个永远的内疚者。
永远不会离开父母(因为他们害怕被抛弃)
会满足父母的心愿(代替他们自己满足自己)
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(补偿他们未能活出的那个部分的遗憾)
所以,经过了这波操作,你的人生,几乎成为了父母满足自己缺失匮乏的工具。
你不属于你自己。
他们一直投射内疚给你,将你牢牢锁在他们的心里。将你的生命,当做他们生命的补偿,在你的生命里,构建他们自己未能实现的剧情,其实他们吞噬了你的人生,以爱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,你会那么愤怒,即使他们只是叫你加件衣服,多吃点饭。
因为的确他们还做了很多别的,要求了很多别的,获得了很多别的,只是,没有觉察,就没有人看见这种真实罢了。
好的父母,会目送孩子的离开。
从孩子出生开始,就需要知道,这个生命藉由自己而来,却并不属于自己。
这种爱,才叫做“不求回报无条件之爱”。
在这种爱里,父母才能“看到”孩子这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想要的是什么,而不是活在爱的感觉里,表面是满足孩子,实则在满足自己。
有位儿子正值青春期的妈妈是我的朋友,最近和我有这样一段微信对话。
这位朋友在孩子出生后,就辞去了工作,以孩子的一切为首,现在孩子已经升上了高中。
她发给我信息说,“我觉得我要对孩子放手一些了,以前孩子和我粘得太紧,当然我也粘他,现在他大了,他应该多点出去见人,交他的朋友,我打算假期跟他说,你别闷在家里,出去玩吧!”
我回复了这样的一段话:
“和他说多点出去玩吧,交朋友吧,这种推他出去的力量,也许是不够的,不如你自己去找到除了孩子之外,你最想做的事情。
去构建以你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,当你有了你自己的生活,你的孩子才能坦然地没有内疚地走向外面的世界。”
如果,你的父母还做不到构建自己的人生,做不到让你心无挂碍的去探索你的世界,那么即使怀有内疚感,也去开始你的旅程吧。
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,不管怎样,这生命都应该属于你自己的。
上一条:
如何让孤僻不合群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放松下来
下一条:
每一个孩子,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